•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繁體中文

行业动态

广告公司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1  时间:2018-08-05 19:03  点击: 0  字体:
“这周又有两个人提出离职了。”刚刚过去的招聘季,隔壁广告公司的HR又抱怨起来。“这行业招人难,留人更难啊...”《2018年春季白领跳槽指数调研报告》显示,市场/公关/广告这一职位在旺季的跳槽比例为72.5%,位居榜首。


微信上生长着很多广告圈的社群,日常这些群里最常见的就是挖角的信息。
“大厂招聘品牌总监,工作弹性,16薪,15天带薪假,每年出国TB!”
“区块链独角兽招品牌经理,风口企业,前景无限!”
“4A公司美指有坑,期待创意牛人,薪资open,环境开放,可以见识到各种五彩斑斓黑!”


是的,广告人每天都在被各式各样的诱惑轰炸,在其他行业眼中,广告圈是一个花花世界,玩着就把钱赚了。纵观朋友圈中的广告人,不是在吃人均一千多的法餐,就是在香榭丽舍旁边儿开发布会。


问到想要离职的原因,不乏“客户太low”、“甲方不专业”、“预算太少想要的太多”、“KPI不科学,一条广告就想重构市场占有率?”想想也是,这些走在时代前沿,每天游走在创意金字塔尖,企图成为艺术家的文艺青年们天天被一群纠结于logo大小、颜色深浅和数字转化的甲方所拷问,的确挺憋屈。


不少广告人都有一颗文艺的内心,电视剧《广告狂人》塑造了国内第一代广告人对这个职业的完美想象和实践,剧中的主角Don Draper不仅凭借英俊的外表,艺术家般的谈吐,天才的创意,游刃有余地嬉戏于名利场,还经常喝着威士忌,抽着香烟,灵光一现,就创作出流芳百世的作品。广告行业因此构建了“先谈创意再谈生意”的文化。“上班不打卡,下班 happy hour”的管理制度给他们最大的创作空间。


在4A的鼎盛时代,这一行最讲究天赋。毕竟文创类的手艺活,靠的是脑子。几乎每个CD找人都会把脑子灵光,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放在前几位去考量。甲方也特别接受不了笨笨的,反应慢,有点木讷的乙方,哪怕皮一点,至少可爱。


这一切没有在兴盛中走向更繁荣的喧嚣,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受众改变了接受信息的方式,媒介也从此变的分散,虽然传播的本质岿然不动,但市场再也等不及这些追求艺术感的匠人们花一个月的时间打磨一个好创意了。


一切都在加速前进,速度优于质感,成了打胜仗的大前提。


广告圈不再追着天才跑,而是变的更加务实,从“先谈创意再谈生意”,转变成不得不先把生意做好,先解决生计问题。业内的顶级人才,很快就纷纷跳出去挣大钱了,没跳出去的也大多转去干媒介了。几个生意不错的广告集团和广告公司基本还都是靠媒介养活。想赚钱光靠创意和策略,寸步难行,因为这个行业创意还不能直接变现,只有执行落地了才能换成钱,而在这个信息越来越透明的市场中,靠媒介赚钱也不是长久之计了,真的很难。


不少同行都在抱怨,之前客户把我们当外脑,当智库,现在把我们当手当脚,顶层设计的活儿都给咨询公司做了,我们成了纯执行的工具。广告人也从创意的神坛跌落,天天被时间推着跑,执行力,执行力,执行力,老板和客户都天天在耳边喊道。


不少广告人都觉得自己的作品应该像艺术品一样闪闪发光,被赋予精神层面的价值。每年各大奖项申报的时候,广告人们比准备比稿还积极,这是他们离艺术圈最近的时刻,因为甲方爸爸们从来不把他们的创意当作品。


互联网像一把火,烧出了创新,也烧出了焦虑。不知从何时开始,一些公司创始人们通过个人微博就能带动产品销量;杜蕾斯也因为追了一手的好热点爆红;直播、短视频平台一个网红就能撬动千万级销售额。新的玩法让广告人们眼花缭乱的同时,也淹没在担心落伍的焦虑中。


在解决生计都成了问题时,追求艺术成就是否成了遥不可及的“妄想”?看着各大品牌左手一个爆款H5,右手捧红一个抖音红人,广告人们迷茫了,纵使生出三头六臂也难迎头超越,我们赢得了创意,却经常输给时间。


我们不妨追根溯源的探索一下,商业广告的核心价值到底是什么?是解决和目标受众人群的沟通问题,是把品牌或产品的价值主张,用生动的故事,恰当的渠道,对的场景,传输给不同的利益相关方。而它的商业价值是让花了钱的客户衍生出数十倍甚至百倍的盈利目标。所以,广告人需要有创意,但创意绝不是唯一,你还需要有很好的商业洞察和策略意识。


智联招聘高级市场总监李强对此有自己独到的见地,一方面他作为职业发展方面的意见领袖,很懂职场人的心路历程;同时,他也管理着智联招聘的市场部,也是广告人眼中的“甲方爸爸”,给广告人一些建议,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选了。他并不认为广告圈的“文青”们的艺术家梦是一种妄想:“广告业是一个靠知识、创意、策略及经验体现服务价值的领域,是彰显智慧价值的行当,在知识经济、服务经济的新经济体系中,其实为这一人群带来了更多的机会。互联网带来焦虑和迷茫的同时,也成全了更多的‘一夜成名’,那些想成为艺术家或者策略大师的广告人们,也有更多的机会通过服务甲方,打造现象级的营销案例来提升自己的个人品牌,自我实现也完全可以跟甲方的商业变现相辅相成。” 


而妄想本身,到底是痴人说梦还是一种对初心的坚持呢?知名艺术策展人王春辰曾经这样解读“妄想”:“妄想似乎带有很多的消极含义,不切实际、疯狂念头、无法把握,甚至是病态。然而,如果我们细加思量,则会发现妄想是梦想的实质。当人类爬行,有一个人大胆地站立起来,那一定是妄想之举,恰恰是站立使人获得了上肢的解放,从而智力大开,双手与脑合二为一,成为改变世界、创造世界的利器。”


从这一轮的智能浪潮来看,又何尝不是一场妄想的狂欢?无人驾驶,可回收的火箭,甚至火星移民,这些曾经颇显荒谬的妄想,都已经或正在成为现实。生活就是这样一次次被妄想颠覆并重新创造着,这个过程既有兴奋和激动,也有惊惧和不安。喜欢追求新鲜事物的广告人,又何尝不能在产业的快速变轨期,成为第一个把妄想变为现实的人呢?


在丧文化、佛系心态弥漫的全民焦虑时代,职场人的生活在发条声的催促中紧张且苍白。有时,也真的想把工作和生活分开,就想任性一下,做点与年龄和经历不符的梦。看展是个不错的法子,毕竟广告人的赤子之心相对比其他普通行业,艺术嗅觉更强。之前有个统计,广告人周末最爱干的事里,看展览排名前列。为了在生活与妄想之间建立顺畅自然的链接,赋予疲倦的日常以神圣性和新奇感,智联招聘就试图用一场充满艺术色彩的心灵之旅,为职场人的生活上色,让他们在日常的厌倦和焦虑中获得身心的另类的纾解。 


借着看展的机会,也得知了一些李总对活动的看法。


据他介绍,这是一场极具功能性的艺术展,它可以帮助职场人通过现场陈列的作品触发自我审视,探索内心真实的欲望和向往,并通过艺术感知和领悟来启发心智,从而茅塞顿开,通过这种抽象的形式,找到指导实际职业发展的方法论。


展览分为两个参展区域,大展厅以“妄想”为主题,通过“梦境—梦魇—梦想—成长”的递进关系引导参与,小展厅以“未来”为主题,展示妄想生活中的影像交换。活动共展出了陈鸿志、李琳琳、刘玉珊3位当代艺术家的十余件优秀作品。


《梦魇》系列绘画色彩缤纷、不着边际又真实生动,用现实之物呈现梦魇中曾出现的形象,意在让梦想不再拘泥梦境。梦境与现实在此碰撞,妄想可以走入生活,无论现实生活、工作还是作品中的梦魇,妄想不“妄”,梦魇不“魇”,所想成为所见。


《十日谈》系列作品用20套中学里的旧桌椅改装而成。20个课桌构成20个梦境,每个梦境自成一体,又相互关联。人的职业生涯就仿佛这20个梦境,所经历的不同的职业相对独立,又构成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酸甜苦辣,皆意义不凡。




互动装置-《妄想云》


妄想时代下每个人,都有着强烈的主观表达欲望,以及丰富的情感认知,被“妄想云”笼盖下的世界,我们可以自由发挥脑中所想,真实牵动每一根颅内高潮所触达的神经。我们谈论未来、谈论人类,谈论职场、谈论生活,谈论痛苦,谈论欢乐。只要你想表达,妄想云会给你一个畅快的空间。


李强觉得职场人需要颠覆式的激励,在日渐消极的社会氛围中,他们需要一眼清澈灵动的清泉,涌入干涸枯萎的内心世界,在看展的同时获得灵魂上的启示与共鸣。对于广告人而言,他们需要在艺术追求和商业价值间找到一个平衡,每一件广告作品都是商业和艺术的结合体,就像用于展览里的作品一样,它们传递给观众的是可以汲取的价值,而不是100个人里99个人看不懂的混沌感。你需要和受众交换一些价值,去沟通一些东西。也只有这样,大家才能真正摆脱迷茫和焦虑,找到职业的初心。 


而这也是智联招聘和李强的初心,为了持续给职场人提供营养和动力,这样的活动他们已经连续做了三年。早在2016年,就有了第一季的奇妙夜活动,以“ON FIRE 青春音乐奇妙夜”为主题,联手电子唱作人尚雯婕,开展了一场专属于年轻职场人的狂欢,以此点燃职场人的热情,带给他们前进的动力。2017年,他们又和奇葩说马薇薇,黄执中等几位优秀辩手,以“FIND YOURSELF,乐活理想奇妙夜”为主题,探讨新锐中产的现状,希望唤醒职场人的思辨涌动。而作为奇妙夜系列品牌活动的第三季,“这不是妄想”艺术展则继续关注年轻职场人的梦想与现状,聚焦职场与生活,以帮助他们跳出按部就班的庸常生活,找到自己职场和生活的价值以及找到更好的平衡。




智联招聘高级市场总监李强


而至于为什么用“妄想”的主题,李强认为其实很好理解:我们都是饱满而不同的个体,我们都有自己的期待,只是在某种枷锁下,我们有些失去了方向,但职场绝非洪水猛兽,只要你找到它的真谛,就能找到希望。千万不要放弃我们的“妄想”,慢慢寻找,慢慢体会,就像看一件艺术品一样,你可能开始看不懂,但细细品评,就会有心底的收获。


 “这不是妄想”艺术展也为广告人刷新了灵感,在浮躁激进的广告圈,各大品牌玩命砸钱投硬广,叫卖着通过自嗨刷着存在感,但两者的心灵一直没有交互,就是难以拉近跟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而智联招聘作为中国领先的人才互联网平台,此次做艺术跨界以缓解年轻职场人的焦虑,除了品牌的责任与公益性,侧面也体现了智联招聘走在营销趋势的前端,开辟招聘行业营销的新亮点。也让广告人认识到,品牌的营销本质应该是与目标受众心灵间的共振,而艺术这一最走心的内容介质也成了这次营销的点睛之笔。这一又能体现情怀,又能巩固商业地位的营销创新,难道不更值得思考?

打印此页】 【返回上一页】  【关闭
本文链接:http://www.envision-ad.com/newslist/xydt/gggsddxysmydr.html
上一篇: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保持整治虚假违法广告高压态势
下一篇:今年上半年各大综艺软性植入分析

相关文章